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权责清单
淮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服务中心
来源:淮滨县政府时间:2016-04-09浏览量:
分享:

职权类别:行政处罚

序号

职权名称

实施依据

办理环节

责任事项

责任科室

承诺时限

法定时限

收费情况及依据

备注

1

事业单位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1号)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一)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2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条第一款第二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二)不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2

 事业单位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1号)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二)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
2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条第五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五)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单位印章的。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3

 事业单位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1号)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三)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2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条第六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
(六)违反规定接受或者违反规定使用捐赠、资助的。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4

 事业单位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1号)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三)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2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条第六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
(六)违反规定接受或者违反规定使用捐赠、资助的。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5

 事业单位不按照规定报送年度报告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004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1号)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分别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执行本条例情况的报告。
2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三)不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报送年度报告的。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6

 事业单位抽逃开办资金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条第一款第四项: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四)抽逃开办资金的。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7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处罚

 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七十一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登记,并给予警告;登记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立案

1.立案责任:对于受理的案件初步调查,依法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不予立案应当说明理由)。 

 

 

 

 

 

调查

2.调查责任:依法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审查

3.审查责任: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理由进行审核,提出处理意见;

 

 

 

 

告知

4.告知责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        

 

 

 

 

决定

5.决定责任: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送达

6.送达责任: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当事人;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执行

7.执行责任:对逾期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职权类别:其他职权

序号

职权名称

实施依据

办理环节

责任事项

责任科室

承诺时限

法定时限

收费情况及依据

备注

1

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14124日修订,中央编办发[2014]4号)第五条 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应当依照条例和本细则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或者备案(以下统称登记)。登记管理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应当核准登记。 

受理

1.受理责任:申请人提出申请,对提交申请材料初步审核。符合受理,予以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书面告知不予受理;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未补正的,视为放弃申请。

 

 

 

 

 

审查

2.审查阶段责任:对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
 

 

 

 

决定

3.决定阶段责任:根据审核意见,作出准予登记或不准予登记决定,制作决定书。

 

 

 

事后监管

4.事后监管责任:准予登记的,送达准予登记决定书,并发给《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不准予登记的,送达不准予登记决定书。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2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被核准登记的处理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机构编制
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批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
(中央编办发[2005]15号),自200611日起施行) 第七十二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被核准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

依法予以撤销登记;被撤销的登记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
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受理

1.受理责任:初步调查,违法行为属实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受理并登记。 

 

 

 

 

 

审查

2.审查阶段责任:及时移交相关部门,明确具体承办人员,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取证,调查过程要履行先告知义务,告知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权利,听取陈述申辩。在搜集整理证据的基础上,形成调查终结报告。 

 

 

 

决定

3.决定阶段责任:相关部门对案件进行合议,并经法制部门审核后,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事后监管

4.事后监管责任:送达处理决定,按照法定方式和时限送达行政相对人,并告知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5.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服务电话:0376-7780990                                投诉机构:                   投诉电话:0376-778099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