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魅力淮滨 > 历史沿革
淮上江南起宏图 滨港强县梦成真
来源:政府办公室时间:2019-05-09浏览量:
分享:

  从陈旧破落的“乌龙集”到水景生态园林城市,从单一的农业县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临港强县,从原始低端耕作到现代全产业链发展的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从淮河岸边水患频发的洪灾大县到如今的“淮上江南·梦里水乡”……

  改革开放40年来,78万淮滨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百里水乡 大美淮滨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防汛重点县,淮滨基础差、底子薄,2011年以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靠后。面对差距,淮滨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改变淮滨命运的根本,锐意进取,持续攻坚,在创新提出围绕“滨淮福地·临港强县”奋斗目标和“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后,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打好“四张牌”为遵循,以“让中原更加出彩”为使命,闯出了一条推动淮滨跨越发展的新路,走上了高速度和高质量的快速发展轨道。

  截至2017年年底,淮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县域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由2005年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全省第52位; 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县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全市领先;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县产业集聚区在全省181个产业集聚区中排名第87位,成为我市唯一跨入前100名的县区,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做活水文章 临港经济正腾飞

  “西湖草长柳莺飞,岛岸隔桥竟映辉。不必杭州寻美景,滨城已是会葳蕤。”行走在暮色中的淮滨东西湖畔,欣赏着湖边的秀美景色,老淮滨人符庆国忍不住高声吟诵一首自己所写的诗。

  让符庆国情不自禁的正是这些年来淮滨县日新月异的变化。

  淮滨,古称乌龙集。清嘉庆《息县志》疆域图上在淮河北岸标有乌龙集,里镇卷记有:“乌龙集在县东一百五十里”,195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县,是中华蒋姓的发源地和楚国名相孙叔敖的故乡。淮河干流横贯其中,洪河、闾河、白露河四面环绕,素有“百里水乡”之称。

  但对淮滨来说,历史上长时间饱受着淮河水害之苦。如何化害为利,淮滨人一直在思索、在探索、在突破。

  随着中央推出“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滨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他们紧紧抓住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创新提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打造水景园林城市,建设临港经济区的奋斗目标,决心将淮河水变“害”为“利”,实现“港口——产业——城市”良性发展。

  昔日沼泽地,今日东西湖。淮滨东西湖景区原是饮马港入淮口段滩涂低洼地,十年九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2002年,淮滨县开始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将低洼地带开挖成人工湖泊蓄水防洪,将部分区域地面填高形成18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散布湖中,沿湖建成8000米景观道路,使东西湖景区成为连接淮滨新老城区的金色名片和城市之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