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双减”政策落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庭教育促进法》,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心。为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推进“双减”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和国家“双减”工作部署,立足我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方案,指导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强化家长协同育人意识,形成“双减”工作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
县教体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同志为副组长,教育股、安全办、教研室、计财股、师训股等股室负责人和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 长为成员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各学校也成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应的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学年工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二、营造良好气氛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践行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和红色基因,树立良好家风。充分挖掘和提炼家庭教育先进典型经验,开展优秀家庭教育指导者、优秀家长、协同育人先进等评选活动,不断提升我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
三、强化工作保障
各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家校协同工作适度倾斜,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
四、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1.整合指导服务资源,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支持和帮助。
2.做好家长学校工作。一是网络全覆盖。构建各类学校家长学校立体交叉网,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建校率达100%;二是运行规范化。确保家长学校有规范管理制度、优良师资队伍、明确计划安排、系统教学内容、科学成效评估; 三是活动常态化。落实“孩子入园,家长入校”制度,定期组织讲座、观摩、家庭合作互动、家长开放日等家长喜闻乐见的活动,逐步提升凝聚力、向心力。
3.完善科学服务体系。依托家长学校,整合家庭教育教学科研队伍,强化科学服务体系。一是提供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不良行为儿童和残障儿童的家庭提供专业康复指导、心理应对支持、未来职业规划等各项服务。二是提供培训服务。 提前介入,对“准家长”开展基本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三是提供评价服务。构建家庭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对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跟踪测评,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以及发现典型、推广经验。
五、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1.强化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完善家长委员会章程,强化家长委员会沟通家庭和学校的组织保障;二是优化家长深度参与机制,支持家长对学校管理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课业负担、 “五项管理”以及其他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进行监督、评议或提出咨询。
2.健全困境儿童保障机制。联合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针对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议。想方设法为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帮助。引导家长关注留守、困境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开展状况。
3.强化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网站及公众号等媒介,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一是开通家校社协同育人专栏, 推送国家教育政策,重点推介“双减”政策专家访谈,帮助家长了解减什么、为什么减、如何减等问题,缓解家长心理焦虑;二是宣传新高考改革政策,引导家长帮助孩子规划生涯开展;三是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积极营造推进“双减”工作良好氛围;四是开展教育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典型引路,纵深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六、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方式
鼓励和支持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活动,争创特色品牌。
1.开展“双减“主题活动。针对“双减”背景下协同育人形势,学校、家庭和社区均需开展有关主题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双减”家长会、家访活动、课后服务开放日活动、课后作业座谈会;二是引入社区资源,协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健全活动设施设备,引导孩子在小区开展文体活动。
2.创新家校社协同模式。一是全面覆盖,充分贯彻网络化、全民化教育理念,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覆盖所有家庭的工作机制;二是社区参与,教师进社区、社区志愿者进学校,鼓励、支持社区创造条件开展育人活动,以点带面,创设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我县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工作中,逐步构建中小学、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强化家长协同育人意识,形成“双减”工作合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开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淮滨县教育体育局
2023年9月21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淮滨县教育体育局 0376—7771103
联系人:郑 栋
邮政编码:464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