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公网安备 41152702000118号
豫ICP备09002785号-3“现在的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有了技术,养起了白鹅,收入稳定了,啥都不愁喽!”4月26日,记者见到淮滨县期思镇洪香铺村脱贫户谢石军时,他难掩喜悦之情。
这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谢石军发展养殖业,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购买了狮头鹅,由洪香铺村带贫龙头企业鸡皮塘沿生态农场为其提供场地和技术指导,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淮滨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下足“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方略,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实施精准脱贫到户“1+N+M”、精准到村“1+7+2”模式,累计脱贫18209户79491人,群众满意度达99.12%。创新实施“1355”健康扶贫模式,全县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等五项指标均达到100%,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县乡村户四级电商网络平台,开展各类培训1035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53人。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17.86万人次、1.14亿元,推动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帮扶,全县无一人因贫辍学,成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全县共完成487户2265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16年以来,累计改造C级D级危房19315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淮滨实际,制定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治理转型、生态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创新开展党建“3458”工程,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党建工作的同频共振。淮滨县以产业谋篇,以党建布局,立足县情,探索建立出26个特色产业“党建联盟+产业联盟”模式,实现了企业产业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真正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企业联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现已覆盖全县97个贫困村和177个非贫困村,累计带动农户4.16万户,其中贫困户1.95万户。形成了“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遍地开花、“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期思“芡实之乡”、王店“稻渔种养之乡”、防胡“艾草小镇”、谷堆“绿色蔬菜之乡”、张里“万亩雪松之乡”等特色产业集聚地。受到了《人民日报》、中组部《党建研究内参》《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中央、省级媒体高度关注。
着眼于打造一支永驻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深入开展“燕归来凤还巢”活动,建强“三农”工作队伍,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导向。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院”“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挖淮河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蒋国故城游、蒋姓寻根游、淮南湿地生态游、生态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生态淮滨·候鸟天堂”全域旅游项目。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清洁家园”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河长制”,积极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谱写精彩淮滨、添彩中原新篇章。昔日的“水患大县”正蝶变成“淮上江南·梦里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