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宝诚
2008年,我应邀参加由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信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民俗节日——“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盛大龙舟竞赛活动。休息期间,淮滨县民协负责人郭文斌先生热情洋溢、言简意赅地向我介绍了该县三空桥乡肖营村泥叫吹的情况,大致内容包括:产品历史悠久;产地具有广泛群众性;泥叫吹造型、文化符号及色彩特征等。文斌先生言词恳切、思路清晰、表述能力极强,加之淮滨介于中原与楚地交融、过渡地区,并无信阳人的方言俚语,所以,我一字不漏地全部接收到脑海中。如今我己是八十高龄,自打患脑溢血之后,记忆力极差,但我依然能记得当时我与文斌老弟散步谈话的开头语:倪老,您是民俗、民艺专家,您研究并推出泥泥狗和泥咕咕这些黑底泥玩具,其实咱淮滨有泥叫吹……正处于全身心放松的我,突然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兴奋了起来,“啊?你们那里也有泥彩玩具,我怎么就不知道”。我自认为从事中原民间美术研究五十年,对河南各地区民间美术的存在情况了如指掌,怎么就唯独不知道信阳地区的淮滨也生存着一支“泥塑艺人大军”呢?我深感惭愧和内疚,为自己的失职而自责。我忽然想起,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无论你是有多高成就的专家、学者,“我们所知道的,永远没有不知道的多”,此话通俗深刻,极富哲理。
由此,开始了我与省群众艺术馆原馆长刘建友,省民协主席程建君、副主席乔台山等专家陆续到淮滨肖营的频繁调研、拍摄、收集等系列活动。我这个老人也因此在步履艰难的状况下,每年一次,七年不断地到淮滨赶庙会,深入农家,调研泥叫吹己成己成为我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我听到艺人喜笑颜开地对我说:倪老,我赶一个集一天就能卖一千多元,一个会下来我能收入近两万元,多亏了俺县主席的领导(县主席,我指的是郭文斌先生)。这些话此起彼伏地传入我耳中,听起来使人振奋。后来,泥叫吹被发现推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河南省文化厅专家委员会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了两位省级传承人。再后来,我个人即将出版的学术著作《河南泥彩塑玩具卷》中,增加的“泥叫吹”篇章,为本书画出了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而绝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实现的。
七年来,郭文建、郭文斌合作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研究泥叫吹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陶鸟”之间的渊源关系,尤其对深入涉猎伏羲文化圈的探讨,更为精辟、高见。上述学术见解据我所知,已引起省内学府、媒体及北京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是淮滨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培养人才,尊重知识的必然结果,更是郭文斌、郭文建兄弟二人,有才华、敬业、不求名利、有责任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未来仍需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依靠泥塑民间艺人、拜他们为师,处处为艺人设想,继续开拓发展,必将硕果累累,使源于龙山文化时期“鸟俗文化”的物化载体泥叫吹的鸣叫声响彻国内外。
我们期盼中华民族崛起,我们需要民族振兴、国富民强,使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民族文化的振兴必须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抢救、保护的基础上,使之得到传承发展,因此,国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辛勤付出。总之,捍卫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人人有责,切莫忘记。
2014年3月,我第7次赴淮滨肖营调研,受到县民协主席郭文斌的热情接待,期间,文斌先生邀我为弘扬宣传“泥叫吹”文化而题字留言,这是对我的极高礼遇。我年幼失学,从未习练过书法,深感为难,但事关社会责任,本着尊重历史实话实说的精神,写下了千余字的拙文,旨在为后人留下一点历史的痕迹,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倡导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民族文化平等、和谐相处的理念,使深寂多年的泥叫吹不仅得以再生,而且振兴发展,为祖国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荣伟承发展增光添彩。期间的来龙去脉,我作为第一目睹者、见证人,有责任为后来人留下真实史料供后人了解。最后借此机会,我向生活、工作在基层的“伯乐式”干部郭文斌、郭文建二人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者:倪宝诚 擅长连环画、年画、民间美术。历任前平原省文化局美术科创作员、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河南省美、影展办公室展览组组长、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河南分类卷》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