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城,就是西周初年蒋国的都城,它位于今天淮滨县城东南15公里的期思镇,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国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0余米,东西长1700余米,墙基宽32米,城址残高约1—3米,最高处约8米。除北面靠期思河台地与城内地平基本相平已无城墙痕迹外,其余三面的古城墙遗址仍断断续续清晰可见,如今的期思镇坐落在古城西北隅。这是一座历经数千年的古城遗址,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保留到今天的只是残垣废墟、残碑断碣。今天的期思镇不仅是3000年前西周蒋国的都城,也是楚相孙叔敖的故乡。孙叔敖就出生在古老的蒋城期思。他修建了我国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循吏第一人,今天人们把他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现在期思镇镇政府院内仍保留着孙叔敖庙地遗址和明代的“重修孙公祠”残碑,在镇政府西侧不远就是孙叔敖墓地。
期思的蒋国古城历史早有记载,清乾隆《光州志》说,清朝初年固始县境内有三座古城,即“古城一在枣林冈,一在期思镇,一在上闸,三城俱临河岸,旧志以为或古漕司云”,这三座古城是指蓼国故城、浍州故城和期思的蒋国故城。在文物保护调查中,我们通过对期思蒋国故城城墙剖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城墙底部分布有商代时期的文化包含物,这些包含物证实期思的古城墙就是建于西周时期。
期思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在蒋国故城内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唐遗物俯拾即是。其实期思的历史还远不止西周蒋国,古城西北偶的台地上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凿、蚌镰、红陶、火烧土等史前文物。古城的周围有很多处商、周及其更远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这说明期思早以经过了先民的开发,是一个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如今期思镇蒋国故城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淮滨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区域之一。同时,期思从公元前11世纪的蒋氏封国到唐初期思县地并入固始,在1600多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始终做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蒋国故城的东南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古墓葬区。这些墓葬从商周延至汉晋,规模宏伟封土高大,其中蒋国贵族墓葬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宜兴、睢阳、武岭等蒋氏家谱记载,蒋国始封之君,周公姬旦三子伯龄薨后就葬在封都万寿陵。因此,期思蒋国故城成为全球蒋姓华人朝思墓想的祭拜圣地。
期思的蒋城不但有着厚重的历史,而且还位于河南省“淮南草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位置。兔子湖、方家湖、祁湖、月牙湖罗布四周,淮河、白露河、期思河环绕古城。春天,山雀、翠鸟在蒋城的天空中嘻戏翱翔,湿地和城墙上开满各样争奇斗艳的野花。到了秋天,灰鹤长鸣,野雉狂奔,大片成熟的稻谷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蒋国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蒋国的封建时间,史学界多数认为是在成王姬诵的时候。据《荀子·儒教》说,西周初期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宗国共封了五十三个,占全部封国的七分之五。其中蒋国就封在今淮滨县东南的期思镇,它与隋、唐、蔡、项、沈、鲁等形成了防卫淮夷反叛的军事防线,这就是西周历史上有名的“成周封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左传》所说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后来都被楚国所吞并。
关于蒋国的封建《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注:“蒋在弋阳期思县,六国皆周公之支子,别封为国,共祖周公”。《史记·鲁周公世家》司马贞《索隐》载:“周公之子就封于鲁,次子相王室,其余食小国者六人,凡蒋、邢、茅、胙,祭也”。《汉书·地理志》期思县下颜师古注:“故蒋国”。《水经注·淮水》载:“(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续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期思有蒋乡,古蒋国”。除史书之外,地方志和蒋氏族谱对古蒋国的情况也有明确记载,如清乾隆《光州志》载:“期思城在(固始)县西北七十里,楚之下邑,周初为蒋国”。唐天宝十五年,阳羡《蒋氏大宗碑记》载:“昔者周公正天地之纪,立君臣之度……然犹大禄丰功优命诸子,宅鲁侯于曲阜,城蒋国于期思……南面而享国者十有余世”。《睢阳蒋氏家谱》载:“按吾蒋姬姓也,周公第三子封蒋侯,……国在汝南期思,期思今为聚名,古蒋春秋名期思,又名寝丘,孙叔敖埋蛇处也,在今固始县西北七十里”。蒋介石在《武岭蒋氏家谱》序中写道:“其有史可证者,周初始封蒋国,后为期思邑,……即今河南固始县境(注:期思镇今属淮滨县)”。根据有关史料和众多蒋氏宗谱的记载,蒋国从公元前11世纪的成王分封,到蒋的二十三代孙姬简做蒋国国君时,为楚穆王所灭,公元前617年始见《左传》有期思公复遂的记载。以这段时间计算,蒋国从西周封国至春秋中期被楚所灭,前后共活动了380年左右。也有少数学者说蒋国封在河南获嘉,又说封在尉氏西或是固始蒋集,或是光山西的仙居。这些说法由于记载时代较晚,资料不可靠,可信度都很低,难以动摇历史典籍中关于蒋国封于期思的地位。楚灭蒋后于蒋国故地建立期思邑,辖今淮滨、固始、商城及霍邱、寿县部分地区,并封复遂为期思邑第一任县公。秦朝期思属九江郡,西汉置期思县属汝南郡,东汉因之。到了南北朝期间,南朝梁在期思的张庄置安宁县,到了陈又在期思置边城郡,北魏仍置边城郡。到了隋朝,废边城郡为期思县属弋阳郡。唐朝初年,期思县废入固始降为集镇。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淮滨县,期思划归淮滨县管辖。历史上的期思古城作为蒋国的国都近400年时间,从公元前617年的期思邑到公元618年唐王朝成立之时计算,期思古城又作为各朝代的县邑郡治长达1235年。悠久的历史为期思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古老的期思,古老的蒋国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它、认识它。
蒋姓以氏为姓,也是以国为姓。蒋姓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姓氏之一,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排第43位,约占当代中国总人口的0.48%,就全国来说,蒋姓总人口不下于600万。蒋姓源于姬姓,是周公旦第三子姬伯龄的后代,发祥于今河南淮滨县的期思镇。一些蒋氏宗谱都认为“蒋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乐安、曰晋陵”,《汉书·郡国志》说:“汝南期思有蒋乡,故蒋国,蒋姓之得始,此凡氏蒋者,皆当以为望也”。所以蒋姓以汝南郡为望。
蒋姓在汉晋以前多居于汝南郡和山东、山西一带,汉晋以后在江南各地迁徙发展。唐《蒋氏大宗碑记》载:“汉阳宗国,楚实侵并,既采食于漆水,又转封于辽阳,爵土虽微,亲贤不替,自是侵以吞削,又居乐安”。这条记载说蒋国未被楚国侵并之前,有子孙到周王朝的地方做官被封于漆水和辽阳,这两个地方都在山西,加之汉时迁中原豪族去关中,其中又有汝南蒋氏,这大概是汉朝时山西一带蒋姓的起源,后来由于楚国的侵并又有蒋氏子孙逃奔乐安就是今山东省一带。《睢阳蒋氏家谱》也说:“伯龄二十三世孙简,国并于楚,传所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者也,子姓奔亡,或仕齐,或家乐安、千乘、遂以国为姓矣。”这条记载是说楚灭蒋国蒋氏子孙奔逃至山东的齐国、乐安、千乘等地,这些人应是山东蒋姓的起源。从蒋姓宗谱的记载来看,蒋姓的繁衍迁徙大致是:汉代杜陵蒋姓中有蒋球,字明瑾,是姬简的第10代孙,伯龄第33代孙,隐居于芒砀山下,成为当时社会名人。其后又有伯龄42代孙蒋满举孝廉官至淮南相、上党太尉、豫州刺史等职,他的儿子蒋万为弘农郡太守。蒋万生蒋诩,任西汉兖州刺史。蒋诩生二子均为太守,孙蒋晃,拜司徒,蒋晃之子蒋横东汉时官至大将军、太尉、封九江侯、逡遒侯,后来遭谗被害,九个儿子被迫逃往江南。皇帝醒悟后,便就地封蒋横的九个儿子为侯,这就是蒋姓族史中的“九子封侯”。他好像一棵大树,九子有如九条根扎向各地,使蒋氏子孙繁衍发展于江浙乃至湘赣一带,最终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蒋姓在历史上名人辈出,除西汉蒋诩、东汉蒋横九子封侯外,三国时蜀汉有蒋琬,任蜀相,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北朝北魏有艺术家蒋少游累官前将军、将作大匠。唐代有蒋伸官至宰相,有传奇小说家蒋防。北宋有诗人蒋璨,南宋有词人蒋捷。明有农民起义军领袖蒋福成、画家蒋子成。清有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到近现代蒋氏名人登峰造极,民国有军事家蒋百里、蒋光鼐,有现代小说家蒋光慈,现代著名女作家蒋冰之就是丁玲、现代诗人蒋海澄就是艾青。当代有全国劳模蒋筑英、著名作家蒋子龙。尤其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二人,先后登上国民政府总统大位,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
近年来,全国各地蒋氏族人纷纷来淮滨期思寻根,他们流连古城,拜祭先祖,受到了淮滨县委县政府、期思镇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寻根之旅充满了温暖。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发展理念,淮滨县委、县政府把蒋氏根亲文化资源的研究发掘和蒋国故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由县委统战部牵头成立了“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开展对蒋氏文化的研究。2008年5月,江苏、浙江、重庆、四川、福建、云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十一省市的蒋氏宗亲代表在淮滨召开了首届“中华蒋氏淮滨寻根恳亲大会”,代表们不仅拜祭了先祖,还就蒋国历史、蒋姓源流、蒋姓迁徙、蒋国文化遗产保护等学术专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决定依托淮滨期思的蒋国文化遗存,在淮滨成立“中华蒋氏文化研究会”,搭建起一个全国性的蒋氏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期望在此基础上编修《中国蒋氏家族总谱》,并努力创造条件在祖根地修建中华蒋氏总祠。淮滨县委、县政府对蒋氏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十分支持,拨出专款用于蒋氏文化研究和蒋城万寿陵古墓葬区道路、绿化及有关设施的建设。还聘请有关专家对期思古城进行园林式规划,设计了蒋城公园、蒋氏宗祠、蒋氏陵园,方家湖湿地度假村等发展建设项目。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淮滨在蒋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先后在《寻根》、《历史文化研究》等书报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积极参加安徽、浙江、河北、湖北等省的蒋氏文化研究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了全国各地蒋氏文化研究团体的广泛响应和支持。总之,古蒋国的神秘面纱在淮滨蒋氏文化研究者和全国蒋氏宗亲团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已被轻轻揭开,尘封的历史圣殿正敞开自己神圣的大门,欢迎它的朝拜者来访。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期思蒋国故城文物调查和蒋氏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在古蒋国和蒋姓的研究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以盛飨天下蒋氏子孙。
(作者简介:尤新峰 淮滨县文广新局退休干部,淮河博物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