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淮滨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 123-0201-2021-00003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成文时间 : 2021-12-29
发布日期: 2021-12-29 信息来源 : 政府办公室

淮滨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滨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政〔2021〕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县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淮滨县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0日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县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信政〔2021〕16号),提升气象保障淮滨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建设气象强省,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加开放、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强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体实力迈入全市第一方阵,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气象精密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重点区域全覆盖,暴雨等预报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提高5%;高质量智慧型的精细气象服务重点领域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至村、户、人;多渠道、多功能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全覆盖;应用型开放式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贡献率明显提升,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气象保障示范县。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围绕淮滨“海绵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开展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预评估。加强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2021年底前,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城市通风廊道识别和规划设计。提升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县政务大数据局、县城市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淮滨县气象科普馆,开展气象科技特色学校创建,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建设淮滨淮河航运气象服务中心。加强淮河生态水系治理、兔子湖水库等国家、省市重大水利工程气象保障工作。切实做好新建房屋建筑防雷装置验收和既有房屋建筑、中小学校、城乡燃气防雷安全定期检测。将防雷安全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目标。建立健全中小河流和城市内涝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运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

  1.强化绿色发展气象保障。完善淮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布设森林、河流、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监测系统。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工作。开展天然氧吧全域创建,推进气候宜居城市、康养之都、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建设。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价工作。开展以城市通风、热岛缓解和人居气候环境改善为目标的城市生态气候评估。在大别山生态保护区及重要水库汇水区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试验。创建生态环境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县,提升绿色产业气象保障能力。(淮滨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文广旅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开展大气边界层预报服务,研究开发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系统。巩固基于气象条件的科学精准治污成果,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提升重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淮滨生态环境分局、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1.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农村趋利避害水平。健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村创建,开展气象保障乡村振兴示范行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粮食生产气象保障。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完成淮滨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健全全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开展个性化、直通式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拓展农业天气指数保险覆盖面,建设“气象+保险”数字农业服务试点基地,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发改委、县气象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做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开展弱筋小麦、香稻、半夏、猫爪草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列国家气候标志品牌。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建设,打造高标准农业气象保障先行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提升行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教育培训。搭建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应急管理局、县银保监组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1.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军地协同的联动机制。统筹各类专业队伍集约发展,加强基层专业化作业队伍建设,健全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配强骨干力量。加大经费投入,按规定落实津贴补贴政策,保障合理待遇,保持基层专业作业队伍稳定高效。(县气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结合农业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和重大应急保障等需求,优化探测装备及作业布局,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提质行动,开展作业点监控和可视化指挥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淮滨县的建设内容,推广物联网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的应用,推进智能精准的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县气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安全监管。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探索作业弹药专业化存储机制,落实作业人员备案和培训制度。落实作业人员意外伤害险和公众责任险等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强化地面作业点安全等级评定,制定县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清单。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淮滨生态环境分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1.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推进站网升级改造。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气象保障工程。加快淮滨风廓线雷达和淮滨县中心城区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等。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完善农业、生态、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强化淮滨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淮滨生态环境分局、县交运局、县文广旅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强化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建设智能网格预报本地化检验评估系统。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和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优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气象联防机制,提高淮河流域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利局、县水文站、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健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新闻媒体、应急广播、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水平,探索开展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气象服务工作。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县气象局、县文广旅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利局、县水文站、县交运局、县政务大数据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气象支撑能力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强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生态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项目研发工作。支持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校培训体系,将气象高层次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工程。实施县级气象台站提质行动,完善淮滨县级气象台站园区文化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县气象局、县政务大数据局、县工信局、县教体局、县人社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上级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优势,完善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发展规划、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县直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政策支持。将发展气象现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力度,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落实防雷减灾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推动气象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及时落实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淮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淮滨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等省级重点工程项目配套资金。(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法治保障。做好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的应用,夯实气象行业服务与监管工作。推进气象领域联合执法,将气象行政执法事项逐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县气象局、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1/29 08:59:28